6月11日是全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安居區通過多種方式開展非遺產品展示展銷,著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濃厚氛圍,發揮非遺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和促消費穩增長的積極作用。
在常理鎮“海龍凱歌”農旅園區的非遺工藝坊內,遂寧竹編師傅們正在聚精會神地進行手頭作業。趁著周末前來游玩的學生聶語馨也加入到編織隊伍,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動手編織遂寧竹編。對于從小就喜歡手工作業的聶語馨來說,這次的體驗讓她深有感觸。
“我是在家鄉親戚朋友面前聽到我們這有非遺文化,我就來這里學習一下,因為今天是周末,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學習一下,讓這種非遺文化在我們年輕的這一代得到更多的延續。”學生聶語馨說。
近年來,安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持續保護傳承之下,開始反哺鄉村振興,非遺傳承人通過網絡銷售、線下工坊銷售等多種途徑,增加本地就業機會。村民李玉梅憑借自身的刺繡基礎,跟著師傅“深造”后,技藝日益精湛,F在,她在工坊里工作,每個月有兩千多元的固定收入。
“觀音繡還可以拿回家在家里面自己繡,繡好了過后拿到他們這里,他們可以回收給我們在家的婦女很好很好的一個工作,又能照看家庭,又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常理鎮海龍村村民李玉梅說。
目前,非遺文化正以一種有趣、豐富的方式回歸現代人的生活,通過非遺傳承人親臨現場展示工藝、對外開放非遺工藝坊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逐漸向大眾文化靠攏。同時,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推進,非遺也逐漸成為激活鄉村旅游資源,促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文/熊超)